「沙牛清单·元技能实训营」第5期
【★】每日课程及作业(每天更新)
【★】分享及下载
沙牛老师分享
软件下载
【0】课前准备
【0-1】关于「元技能实训营」
【0-2】元技能实训营课程表
【0-3】预习工具使用教程
【0-4】关于一对一咨询
【0-5】一个说明
【0-6】学习手册使用指南
【0-7】作业提交指南和注意事项
【0-8】开营仪式
【1】知识管理
【1-1】你以为这就是知识管理?别搞笑了!
【1-2】重新认识知识管理
【1-3】知识管理这件事,到底需要做什么
【1-4】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目标和思路
【1-5】适合大部分人的知识管理工具
【1-6】知识管理神器——Notion(上)
【1-7】知识管理神器——Notion(下)
【1-7】增补——Notion新增功能
【1-8】知识管理神器——Obsidian(上)
【1-9】知识管理神器——Obsidian(下)
【1-9】增补课时:Obsidian新增功能
【1-10】知识管理辅助工具(上):文件管理
【1-11】知识管理辅助工具(中):资料库工具
【1-12】知识管理辅助工具(下):Joplin
【1-13】用Ob学习和写作
【1-14】用Ob计划和复盘
20230310 关于记录和复盘的直播
【1-15】obsidian中的深度知识
【1-16】建立知识管理的系统(上)结构
【1-17】建立知识管理的系统(下)规则和流程
【1-18】知识管理再探索
【2】高效学习
【2-1】为什么你的学习效率如此低下
【2-2】六个重塑学习能力的重要思维
【2-3】极简却异常有效的清单学习法
【2-4】建立高效学习系统的目标和思路
【2-5】思维导图 VS 幕布
【2-6】终极记忆神器 ——Anki(上)
【2-7】终极记忆神器——Anki(下)
【2-8】如何通过阅读进行有效学习
【2-9】学习过程中的工具们
【2-10】建立高效学习的系统(上)
【2-11】建立高效学习的系统(下)
【3】时间管理
【3-1】为什么你的时间管理老是没用?
【3-2】时间管理这件事,到底需要做什么
【3-3】专注大局——极简的清单时间管理法
【3-4】专注当下——不一样的番茄工作法
【3-5】免费好用的时间管理工具——微软待办
【3-6】时间管理神器——滴答清单(上)
【3-7】时间管理神器——滴答清单(下)
【3-8】时间管理辅助工具
【3-9】建立时间管理的系统
【4】优秀作业
Day1优秀作业
Day2优秀作业
Day4-5优秀作业
Day6-7优秀作业
Day8优秀作业
Day9优秀作业
Day12优秀作业(全部作业)
知识管理大作业(全部作业)
Day16优秀作业
Day17优秀作业
Day19优秀作业
Day21优秀作业
Day22优秀作业
高效学习大作业(全部作业)
Day26优秀作业
Day27优秀作业
Day28优秀作业
Day29优秀作业
Day31优秀作业
时间管理大作业(全部作业)
实训营复盘作业(全部作业)
【5】答疑及讨论
1.关于ob模板的建议
2.关于从新标签页打开笔记的问题
3.关于图片管理的问题(林雅)
4.关于手写笔记储存的问题(amos)
5.关于知识的分级的讨论
6.关于知识库选择的问题(hana)
7.关于可复用的知识的讨论
8.关于知识分享的问题(amos)
本文档使用 MrDoc 发布
-
+
首页
Day12优秀作业(全部作业)
Day12-No.1-Ellen 今天的课程内容,给我的启发: 1、标签的部分,我想到还是需要建立一个标签规则,现在我的一个痛你点就是标签太多,显得杂乱。 2、状态标签对我来说是新的启示,可以使用起来。 3、目前Ob里保存的一些课程笔记,有些是主办方提供的逐字稿,一直舍不得处理掉,但是里面的内容自己并没有阅读消化转成自己的部分,这部分花时间整理一下,转成自己的知识,并和现在已有的知识建立双链。 ------------ Day12-No.2-amos 今天的课程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1.片段提取!这个点首先被戳中。 以前写作的时候,我码字就是码字,根本没想到还可以这样。 有一些即使做了双链,但也不一定能用起来。 再写东西,我要注意片段提取,放到一个独立位置,以备复用。 2.回顾笔记,这又扎心了! 写了快200条笔记,几百字到一千多字都有,但是review基本为零。 Ob有漫游功能,这个要用起来。 3.关于标签 我在写作方面已经初步建立了三维标签体系。学习PKM课程当中,再与之相联系,尽量微调,满足需要即可。ps:状态标签已经在用,侧重点不同,应该可以加上review、focus。 4.转眼就到了第19课,前面的课程,今天我也再回听复习一下。 5.关于思考题,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首先,可以强制自己区分:普遍的信息、一般性的知识、深度的知识,这在信息和知识的整理前,就给自己强提醒,分级管理。 其次,对不同层级的知识,需要加工思考的强度是不同的。那么,用不同的工具,就是用不同的功能来实现这些不同的思考强度需求。 再次,未来复用的情景,也是不同的。Ob当中思考的沉浸感,比其他工具更适合对重要的深度知识进行调用。反之,那些重要程度更弱的,在信息库和基本的知识库里调用。 ------------ Day12-No.3-强哥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1.之前学习了ob,感觉是把文件整合起来就可以形成深度知识。学习了老师的课程,感觉信息—知识—深度知识,还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必须通过自我写作把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学会分享,让知识在个人身上得到最大化体现 2. 文件管理的方式有文件夹和标签,对标签的使用不要过度化,够用即可。 3.双链是ob的核心,建立了双链,就能够将知识之间的结构化。并且在梳理链接的同时,产生新的火花,让知识得到深化,产生灵感,最终转化成生产力! ------------ Day12-No.4-羽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1、之前对知识管理的认知还停留在把文件整合起来就是深度知识,殊不知这只是把信息挑出重点和个人需要转化成了知识,要转化成深度知识还要进行提炼,在进行输出形成显性深度知识 2.、管理文件有文件夹和标签两种方式,对标签的使用不要过度化,不必专门花时间整理,复习对我来说算是一个重灾区,状态标签可以很好地显示目前这条知识我所需要采取的处理方法,避免遗忘 3、建立双链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将知识之间产生关联,引发深层发散思考,碰撞出新的火花,将深度知识用出来,形成显性深度知识 4、记录初学时的视角和遇到的问题,以后可以进行复盘,尝试自己给自己讲课,将各种知识相互关联进行输出 ------------ Day12-No.5-假诗人 —关于今天的课程的一些感悟: 1.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信息、知识、深度知识) 首先,我们应该根据内容适配工具,而不是工具决定内容,所以要先明确自己的内容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使用场景是什么,最后再来挑选工具。 而信息、知识、深度知识是不同层次的内容,应用的场景也不同,每种工具的特性不同,优势也不同,一定有一些工具适合管理信息,一些更适合管理知识或深度知识,应该让它们发挥各自的长处。 2. 深度知识的本质是自身价值的最终体现,这个点深有体会,价值除了看得见的东西(例如沙牛老师提到的收入/个人品牌造诣),还有看不见的东西,例如对于自我方面来说,深度知识积累和优化的过程,就是在这个世界上成长的过程,它代表了你看待世界的独特的角度,这也是一种自我实现。 而对于这样的一些知识,更多的是网状结构的,这也很符合双链笔记软件所展示的页面特性,Notion这类软件的笔记更多是嵌套式的,也就是老师所说的结构化(我猜的),所以就像第一段说的,应该发挥双链笔记工具的长处,深度类知识还是存放在Obsidian中比较好。 ------------ Day12-No.6-与世无争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知识管理分为收集信息—学习知识—保存知识—转换为深度知识的过程 深度知识一定是自己输出的结果,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深度知识一定是不断总结和优化的,并且是可以长期使用和复用的。 深度知识在整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创新,标志着对知识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全新的理解。 因此使用ob可以有效的将知识进行管理起来,利用双链的特性对知识进行连接让知识更加有关联性,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复用。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独特的特性,思考自己的知识在哪个工具管理起来能有助于自己的理解,管理起来更加的得心应手,发挥工具最大的优势和特性。这样每种工具都各司其职,从而不浪费工具管理知识也更方便。 ------------ Day12-No.7-干脆面 *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框架结构的建立流程给我比较大的启发,我个人情况来说,是一个之前从来不知道管理自己有关东西的人,慢慢在生活中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时,去看一些他人分享的管理经验管理模板常常都是不了了之,流程建立过程中的事先纸笔规划过程(列出内容想法、将想法分类、将类别排序),除了解决知识框架结构的问题,我觉得是解决我生活诸多方面混乱的第一步和可以比较通用的一个方法论; 我整理了下自己的厨房和手机界面,厨房将所有东西全部直观得摆出来,包括有电器、炊具、餐具、调料、食物,按物品种类分类后,还按照使用频率在物品种类内再做一次简单划分,然后从我自身做饭的动线和厨房空间特点出发,划分了物品的摆放位置,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是否需要购置相关收纳工具;后续很多东西都想沿用这个思路做个调整,比如手机界面里的软件、混乱的住房空间,犹记大学的时候朋友形容宿舍像小卖部 *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信息、知识、深度知识,从很表面来看都是文字,但是随着它与人交互的流向过程(信息→知识→深度知识)已经变化了场景,且区分明显,用不同的工具来处理就可以避免场景交叉带来混乱,且结构简洁清晰和确定性强,帮助我们专注; 之前在flomo介绍工具的文档里有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我们选择阅读的信息就像我们选择吃的食物,当然那篇文章主要论证的是选择信息的重要性,我觉得沿着这个比喻来看这个问题也很有意思,食物被我们吃下后就在体内展开了消化系统之旅: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食物在每个器官中经历不同的操作,由食物变成最后的便便 ,需要经过很多的操作步骤,它的流程长,不适用单一器官独立解决,整个过程被分配至它经过的每个器官里,每个器官的细胞结构因其要产生的作用而决定,最终人的身体获取了养分帮助人成长和维持人的生命,同时排除了不要的东西,它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信息也是通过我们的理解、思考、应用、总结、最终形成个人的深度知识,而这个过程的步骤区分明显就需要不同的工具(器官)来分级 ------------ Day12-No.8 Hana  ------------ Day12-No.9-随便起个名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我自己的知识管理中现在比较大的问题就还是标签还是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想起来就加一下,想不起来就没了,导致没有系统的标签体系,之后应该先确定一个标签的规则,把它变成一个固定的步骤,从而最大效用的利用起来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每种知识有不同的特性,每种工具也有不同的特单,想要达到最大效果,只能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 Day12-No.10-吴立志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篇文章或知识点在规划目录存放时很多时候边界很模糊,一段时间后经常找不到,进而缺失维护动力。 而标签这种属性式的扁平化管理方案,给信息、知识、深度知识的归类是从根源上解决的。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按照老师早期介绍的信息的流程是 从信息->知识->经验(深度知识)->创新,是一个自然的流程。 在每个环节信息的重要性、使用方式都不同,记录的数据第一要义是用来使用的。 若使用相同工具,会导致数据的检索使用难以快速找到想要的内容。 ------------ Day12-No.11-万友 今天所学内容启发 针对科研狗Ob的深度知识管理的体系有利于在研究领域内找到新的研究视角,激发创新冲动,因为基于可视化的管理体系很容易找到平时忽略或难以发现的知识链接。 为什么不同知识用不同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知识? 首先,根据沙牛老师的假设,知识有分类,根据对自身影响分为信息库和知识库,不同类型的库对自身意义不同,所以要分别管理。如果不分类管理会造成信息系统的冗余不利于产生新的知识。同样不同工具有不同针对核心问题,所以我们要针对知识特性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选择不同的工具进行使用。 ------------ Day12-No.12-马豪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今天给我最大的启发是针对标签的,之前我一直对于标签的管理有疑惑,并且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标签,今天不仅仅针对深度知识,针对所有内容,都可以给自己梳理一个标签体系不断地复用。然后针对深度知识,大概目前我的场景中只有科研需要,而科研其实keywords直接作为标签是一种最合适的类型了,同时也可以去和建立了双链之后的知识图谱关联起来。其次清单的思维其实也是框架,而框架是有助于帮助梳理的,真正的清单是自己整理的,这种是已经做整理和转化的内容就是深度知识。而针对自己的科研场景来说,找到的文献其实是信息库中的素材,翻译的部分算是初步的知识单还不够深度,进一步整理梳理框架的笔记是一种进阶的知识,然后等到真正多个笔记叠加从平面展开成多维度的知识之后,这个就变成了深度知识了,就可以转化成学术成果。 ------------ Day12-No.13-子烨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深度知识管理的核心是思考,是输出交流,obsidian的双链是联想联系,强化思考广度。对于每天早上从思考清单拿出几个问题用来写思考日记这件事,我应该去尝试。metainfo和标签的不同做法也是我应该向沙牛老师学习的,特别是初步的标签规则的想法,标签是has而不是is,标签可以标出属性,状态,重要程度,对于我混乱的标签体系而言获益匪浅。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不同工具有不同的特性,适配的知识也不同。notion的模块化设计适合于建立各类知识库。obsidian的双链和md语法适合码字建立深度知识和建立深度知识的练习,非常利于专注性和发散性思考。 ------------ Day13-No.14-null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深度知识是自己从各种渠道获取而来的信息,经过自己吸收、总结、思考后提炼出来的知识; 文件夹和标签的区别在于,文件夹告诉你这个文件是什么,标签告诉你这个文件具有哪些属性。给文件打的属性一般都是很主观的; 当要写一篇文章之后,先在草稿纸上写出关自己关于内容的所有想法,然后将想法进行分类,最后对各个类别进行排序。如要写一篇关于python面向对象的文章,我会想到要写:a.面向对象是XXX;b.面向对象可以类比于生活中的某个例子XXX;c.面向对象具有三大特性XXX;d.类和对象的关系XXX;e.什么是对象?XXXf.什么是面向对象?XXX;g.python中定义类……然后我会分成下面几个类:面向对象的特性、面向对象的概念、python中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然后把上面想写的内容全部归类到上面几个类别中,最后给这几个类别拍下序:先写面向对象的概念,再写面向对象的特性,最后写python中如何使用面向对象; 不要试图去管理标签,这是一个深坑!!当你觉得标签需要修改或者补充时,可以在回顾笔记时顺便更改标签; 双向链接有两个意义,一是建立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链接。知识之间的链接越发达,你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深入,在需要用到相关联的知识时就会提取得越快速;二是激发创造性。当你在看知识图谱时,你可以想下这个知识跟那个知识之间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如果存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不仅让你再重新复习了知识,而且还激发了你去探索之前没发现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 双链建立的前提:1.你得反复看笔记(这是我遗漏的点);2.你得在写笔记时,有意识地去建立链接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不同的工具特性不一样。例如notion的特性是丰富的数据库和面向page,可以让你像做网页一样编排各种类别的信息,让这些信息以丰富的形式展现出来;obsidian的特性是双链,可以让你更方便地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链接,并且可以通过关系图谱来查看这种知识间的关系;Joplin的特性是流畅的编辑体验,可以让你像印象笔记一样管理资料。 ------------ Day13-No.15-胖子天 今天的内容对你有什么启发? 深度知识的管理流程中,标签是不需要去整理的,这个也真的是一个坑,标签随意性会让后续寻找变为复杂,但过渡整理也是一个耗时的过程,所以标签越简单越好,最好是一个词来表示。其次就是知识的分类,需要去按照自己的情况,绘制知识的不同结构,进行归类和分析。还是不能脱离纸笔的实际性,需要将存在的不断复盘寻找创新,更迭。 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来管理不同层级的知识? Allinone这个软件不存在的,工具是为了便于我们操作才产生的,同一个工具固然有便捷的方面,但是杂而全会让系统化更加困难,所以不同的软件面对不同的场景,同时通过不同软件的复盘总结,将产出的知识进行归纳沉淀,罗列到一个软件中去,这样更加专注一个过程,反而会更加具体。 ------------ Day13-No.16-十凌云 1.启发 找到了我串联沙牛老师知识管理体系的基点:减轻头脑负担。 ·标签的作用:①让属性直观、有秩序,减轻回忆的负担②迅速分类,便于检索。 ·列思考清单,可以减轻平时胡思乱想的情况,用一个固定集中的时间做专门的事情,可以节省重复开启同一任务的回忆成本。 ·片段提取启发我,在学习各个哲学家共用的术语时,可以为他们表达不同意思但却共用同一术语的情况,建立单独的术语汇总页,能更清晰的看出术语的发展脉络,也能更好的汇总不同的含义。 !回看笔记很重要 2.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工具? ①减轻记忆负担,不用在思考这个文件在哪,那个在哪。信息就在信息的工具里,深度知识就在深度知识的工具里。 ②强制区分,也是一种有意识的提醒。并且迫使你在选择打开哪个工具的时候,就要思考内容的重要程度,值不值得花费这个时间。 ③能更好的发挥各个工具的特性。
栗子-助教
2023年3月13日 08:58
转发文档
收藏文档
上一篇
下一篇
手机扫码
复制链接
手机扫一扫转发分享
复制链接
Markdown文件
分享
链接
类型
密码
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