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9-No.2-Ellen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
1)之前没有考虑过文本与图图片分离,确实也遇到过将Ob 中的文本转到Joplin时,图片不能同步的问题,还特地去在本地文件夹中找到后再添加到Joplin,老师讲到的这部分要用起来。
2)模版文件,之前觉得难操作就没用,实际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3)老师讲到的“片段提炼”有给到我启发,很多知识都是可以复用的。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对于我个人而言,可能还有一些专业方面的公众号文章值得我反复研读,这种内容我会复制到Ob中,进行深度学习,与现有知识进行关联。
Day9-No.5-M&M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 为笔记前面建立模版这个方法很好,打标签,记录,方便以后阅读迅速了解笔记内容以及后续快速定位查找
——还有就是建立一个知识点索引目录,之前只是听说卡片式学习这个名词,现在就更生动起来,可以把一些重要知识点快速的以卡片形式保存
——习惯很重要,养成回想复盘的好习惯,回想的同时再记录关键点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速记对于记录课堂笔记,现在很多线上课程是录播课,或者直播提供录屏,第一次听课的时候,不建议不停的为了记笔记打断听课思路,思路要连贯,这时可记录重要知识点(关键字),重要的内容可以复听,完善笔记
——一个不一定适合很多人的场景,现在很多课程只能全屏(千聊、飞书的录播,拉大窗口并不能增大视频),就不方便记笔记。我就会用另一台电脑(显示器也行)打开notion记课堂笔记。这个笔记按课堂流程来。一般课程的话,通常不会只讲一类知识,通常会跨区间,比如一会讲这个工具,一会中间用到了另一个工具,一会又回到这个工具了。notion记录完之后,在obsidian中进行梳理,把分散的知识点按逻辑或一定顺序,比如按工具,或按操作步骤分别整理到对应目录下。工具目录的知识和操作步骤可以互相关联
Day9-No.7-马豪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针对自身科研流程和自我成长流程的比较提炼,发现一些本质相同的过程,都是学习+整理+输出的过程。
但是在自己的这两个流程中,以学习课程为例,原本是需要快速记录的,自己往往容易陷入记录和思考互相干扰的误区,索性之后没有好方法的情况下都是只思考只录音录屏不用笔记录,这就导致很多很好的思考都在之后的整理中遗失了,并且二在很多时候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也会缺乏整理,更不用提最后的输出,所以今天课程中整个过程可以借鉴。
另外整个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中间穿插了多次的审视的过程,而不只是局限在整理过程中,这一点和之前自己思考的审视还有一定区别,但是审视过程恰恰应该是完整的穿插在整个过程中的多个阶段。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科研场景感觉非常匹配,既有输入(阅读文献+学习知识),又有整理(整理资料,获取idea,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最后就是最终的要的变成科研成果(论文或者工程实践)。obsidian和zotero的结合感觉非常好,但是自己目前使用过程中,因为设置和插件问题,还不能完全在自己流程中发挥最高的效率。
自媒体场景感觉也是属于典型的学习和写作。
Day9-No.8-汤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1)之前收藏了很多文章,看电子书也划线了很多内容,但很少会回想和总结,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之后会每天固定时间,用来整理当天看到的文章;书籍的话,看完一本也要注重总结回顾。
2)准备按照老师的建议,把印象笔记中的内容迁移到ob时慢一点,每天迁移个几十条,过程中甄别信息的质量,并增加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3)听视频课程时,锻炼自己快速笔记,整体听完课程之后,再有针对性的回听,增强理解和记忆。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可以利用好ob的模板功能,用来平时办公、做会议记录等。
Day9-No.11-胖子天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翻出厚厚的收藏夹,开始整理以前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先分类,在逐一进行总结汇总,然后保存到ob中,利用模板的方式归纳以前收藏的信息
----B站很多知识视频开始进行条目提取,收集,然后先放入joplin准备细化后总结成自己的知识在放入ob
----手机相册的同步,减少手机占用及照片的沉淀,利用群晖的功能进行分类识别,整理成主题类文件夹
----笔记本硬盘进行整理,将各个盘的大块文件分类放入群晖文件夹(不经常用的)腾出有限空间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视频的分类和检索需要一个方法,经常拍摄自己的up视频,都是通过时间来分类的,但是内容越来越多不知道如何处理,毕竟有源文件和生成文件,都要保留,这是我以后要考虑的处理场景
Day9-No.12-假诗人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前面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上的知识,真正要运用起来,仍然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点:
1.其他的人的实例(如老师的系统)
2.自己的实践检验
实践是最后最重要的东西,而一切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调整,并且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折腾,才能优化出属于自己最适合的方案,将知识内化,开悟。这也是任何学习不能只着重于理论知识,也不能在一开始就查看标准答案的原因。
实践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场景,流程、规则、模板都要基于场景来设计,而不是自己的想当然
2.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基于Obsidian知识的网状特性,可以用来处理拥有大量分散内容但又互相关联的领域。
比如用做查询类的文献(如辞典、法典、药典);梳理故事的剧情、人物关系(推理小说、或人物关系复杂小说,如百年孤独),还可以用来写剧本等等
Day9-No.13-H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付费课程和公开课整理:对于网络学习资源的整理,之前只是通过浏览器的收藏夹进行保存,没有在笔记中和视频资料来源进行关联;学习课程后打算在ob中实现笔记内容和视频来源的关联
--阅读:对于一些基础知识和带有方法性质的书籍,通过篇章结构提取主要内容,进行笔记(结合微信读书网页版,方便文字内容和图片的整理)
--对常用的内容进行片段整理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将ob与anki结合,完成对一些基础知识的记忆
--在梳理知识脉络时,可以通过ob的链接功能进行及时链接,建立联系,方便回顾
Day9-No.14-Hana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学习场景的启发:
①并不是所有类型的学习内容都适合分类在OB里。(但随着学习的课程类型越来越多,一些放在OB,一些放在Notion,查找起来不会觉得麻烦吗?)
②当需要做一些快速记录的笔记时,可以预先编写好关键词的简写代码,提高记录笔记的速度
③可以提前预设一些meta info的模板,方便后续资料的查找。
写作场景的启发:
①将片段用卡片法的方式做记录,并双链到索引页面,方便后续复用。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构建自身行业的知识架构。行业的各个流程步骤都是环环相扣的,OB的双链功能,个人认为非常适用制作这类型的SOP
Day9-No.15-null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课程笔记和阅读笔记放到ob上是比较好的(上这节课之前还打算在notion上记这两种笔记来着),一是因为如果课程笔记和阅读笔记越来越多,notion就会越来越卡顿,十分影响使用体验;二是课程笔记和阅读笔记上可以建立双链与别的知识相关联;三是如果后续需要建立系统化的知识,可以直接以链接的方式把课程笔记和阅读笔记调用过来,方便快捷,不用再从notion上面迁移(这么看来notion上能记录的知识就比较少了吧?);
在上课过程中,边听课边记笔记时可以先用几个短语或简单的句子,甚至一个缩写先几个大概,下课后整理笔记时再根据这些大概的内容尝试回忆老师讲了什么,最后再把这些大概的内容进行完善。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用OB非常适合构建自己的专业系统的知识库。后续打算用OB构建自己计算机、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知识体系。
Day9-No.19-Elmer
- 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①OB的适用场景:学习笔记,写作,复盘
②如何做到阅读后的“过目不往”:过程中做好记录,阅读后回想整理
③听课过程中快速记录关键词,课后回顾总结并整理格式
④提炼片段,建立片段知识库,便于后续调用 - 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搭建公司的产品知识资料库
主题阅读时通过双链做比对整理
Day9-No.20-子烨
(1)从今天关于场景的课时中,你有哪些启发?
把ob真正使用起来,产生原创知识。“产生知识形成metainfo;“保存知识”形成知识库结构,“调用知识”形成双链。非常契合。启示我深入思考自己的学习和写作的流程,才能真正掌握ob。
提炼片段的想法很棒,减少写作时间,却没有降低质量。而且可以通过双链发现哪些片段使用次数多。可以以片段为中心,以链接到的文章一起发散,更能进一步深刻理解和思考片段的意义,有些规律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名字,本质确实一样的。
(2)你还有什么推荐的场景吗?
基于深度思考的发散联想。利用ob的双链,每条笔记都是自己深度思考所得,在有思考的高度之后再发散出广度,可以高屋建瓴地理解事物的本质。